新研究指出,新冠肺炎抗疫期間,從事戶外運動,應維持比官方建議更嚴格的社交距離。
KU Leuven與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,模擬從事戶外運動時,即使保持1.5公尺的社交距離,仍舊暴露在新冠肺炎傳播的潛在危險之中。
此模擬顯示確診者的飛沫途徑,會如何使位於牽引氣流中的人接觸到病毒。
「當你在移動(跑步、騎單車、健行健走等等),後方會創造出一個區域,就是所謂的牽引氣流,或是一條浪尾」研究專員Bert Blocken告訴The Brussels Times。
Blocken説:「這牽引氣流可以形容成類似真空效應或是拖曳效應,當氣流被行進中的物體影響時就會產生。」
模擬跑者跑14KPH時的牽引氣流,來自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t KU Leuven的Prof. Bert Blocken提供
Blocken解釋,當運動員跑/騎在彼此正後方時,可以利用牽引氣流來達到較高的速度。
而此模擬顯示,跑在牽引氣流中的後方跑者,有極高的可能會接觸到前者的飛沫,即使只是時速四公里的步行速度,也是一樣的狀況。
「當大家講話、吐氣、咳嗽,或是打噴嚏時,會製造飛沫,較大顆粒的飛沫會較快落地,較小的飛沫會滯留空氣中較久,因此不要走在他人正後方飛沫滯留區,是相當關鍵的」,Blocken説。
「牽引氣流有時可以長至10-15公尺,但氣流是相當窄的,飛沫通常也很快蒸發。」,Blocken説。
「當人在慢速動作時,1.5公尺的社交距離是非常有效率的,但運用到運動上,狀況就會有所改變」,Blocken説。
根據這些模擬,此研究建議降低風險的方法之一,是避免直接在他人的正後方運動,無論是並肩跑,或是跑在斜後方,都會比跑在正後方理想。
Blocken在他的Twitter上説:「雖然這個模擬沒有考量到風的因素,但即使在有風的狀況下,不要跑在他人的牽引氣流中,也是適用的。」
Blocken説:「此研究現階段尚待審核中,有鑒於現今新冠肺炎在全世界肆虐,政府單位大多允許戶外運動,我們四人團隊決議先公開此訊息。」
(此文為LindaLovesCycling翻譯自Gabriela Galindo發表於The Brussels Times的報導,原文連結請點)